close

開疆闢土的先人

 

【蔣渭水】

位於六張黎芳蘭山蔣渭水的塋域,是紀念堪稱近百年來影響臺灣至深且鉅的重要人物 --蔣渭水先生(1891~1931),他是臺灣現代文化、政治結社的創始者,主導著1920年代非武裝抗日運動,深具組織力、行動力、先進宏觀思想的革命家。 
蔣渭水像

一介白袍醫師,以赤手空拳的在野力量,組織結社,對抗日本殖民帝國,被日人視為最頭痛的「臺灣第一反」。 
蔣渭水先生在臺北醫學校學生時代就充滿淑世救國的熱情,鼓吹革命精神,募款資助孫文,密謀以細菌毒害袁世凱;民國10年(1921),首創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結社「臺灣文化協會」,以全面性的文化運動提昇臺灣文化,思想啟蒙,改造社會,澆灌民主、人權思想,建立抗爭的基石;民國16年(1927)續創臺灣第一個政黨「臺灣民眾黨」,以政黨力量謀求政治、社會、經濟的平等;民國17年(1928)再創臺灣第一個總工會「臺灣工友總聯盟」,將非武裝抗日運動形成全民運動,為臺灣社會運動規劃出正確可行的路線。

民國20年(1931)8月5日蔣渭水先生因傷寒症驟逝,全島五千餘人不顧總督府威嚇,湧入大稻埕參加蔣渭水的「大眾葬」,被稱為臺灣空前的葬儀,蔣渭水安葬於大直山公共墓地,民國31年(1942),臺灣捲入日本軍閥發動的太平洋戰爭,大直山公共墓地被徵為要塞,蔣渭水骨灰罈被迫遷移,安放在關渡慈航寺10年。民國41年(1952)蔣渭水先生的舊同志陳其昌、白成枝印刊蔣渭水遺集,募款捐建位於今芳蘭山麓的蔣渭水先烈紀念塔,鐫刻遺囑,墓碑由當時陳誠副總統題字,下方刻著遺囑:「臺灣革命運動,業已進入第三期,吾人預期之勝利亦迫在眉睫,凡我同志務須不屈不撓極力奮鬥,而舊同志尤須倍加團結,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,鞏固吾人精神力量,為同胞解放努力,是所至囑。」

蔣渭水古墓

開幕式陳誠副總統暨各界首長均前往進香。具有澈底絕不妥協精神的蔣渭水先生,畢生堅持醫世醫國的信念,直至散盡家財,熱血放盡,以41歲英年賚志以逝。

自覺年代的啟蒙導師蔣渭水先生,堪稱近百年來影響臺灣至深且鉅的重要人物。有文化頭、臺灣人之救主、臺灣孫中山、臺灣甘地、臺灣民主運動之父、臺灣社會政治運動的第一指導者的美譽。

(資料提供∕蔣朝根先生)

【鄭成功】

鄭成功像 四獸山傳說是風水極佳之處。由虎、豹、獅、象所組成的四獸山,由於山峰靈秀常為人當做怡情養性之地,目前則是登山友最喜愛的去處。傳說,鄭成功退據臺灣準備反清復明,自臺南安平抵臺北,登四獸山來到虎林街口,望見整座山突然出現一片霧茫茫,無法前進,鄭氏認為是妖邪作怪,盛怒的在豹山身上踩下很深的足印,而這個草鞋印子就變成鄭成功的治妖腳印了,是否屬實則不得而知了。

【郭錫瑠】

郭錫瑠是漳州南靖縣人,生於清康熙四十四年,和父親一同到臺灣來開發。乾隆元年字彰化北上,居住在臺北市中崙附近,首先開鑿疏通了興雅庄一的圳路,當時附近的困擾,後來看到清潭溪可以疏鑿,乾隆五年開始以木製水槽開始鑿築驗,卻經常被大水沖失,於是就將大水缸的缸底打通連結埋於地下成為涵管,工程極為艱難。 郭錫瑠像

【錫口街三大姓氏】

錫口地區有三大產業農業、商業及煤礦,松山街是經商,松山街有三大姓氏姓杜、姓周、姓陳。姓陳的是賣布,松山火車站及松山國小、慈佑宮都是姓杜的土地,松山菜市場附進則是姓周的範圍,松山國小的土地從前是屬於姓杜的,日據時才將它徵收回來,包括慈佑宮也是姓杜所捐獻出來的。

【林家】

林水勝:「古早以前,林家祖先在興雅庄擁有一大片田地,那時從八德路鐵道走到四獸山山區,都不必經過別人家。當時林家非常富裕,光祖厝就有一千兩百坪,種植三圈竹林緊密圍起來,從外面根本看不見裡面的房子,有人以『連鳥都飛不過』來描述其密不透風的景象。」日據時開始執行土地登記,許多人望族擔心日人「使詐」,都不敢前往登記,林家龐大產業便慢慢消失,現在興雅林家只有一千多坪土地,分給十二房,每房分到的已不到百坪了。

【許家】

許家是開採煤礦,當時的煤礦區有嘉興煤礦、松山一坑、二坑、三坑。松山有座四獸山(虎豹獅象),許家的煤礦就是在四獸山,東新街是松山煤礦的三坑,奉天宮及增光寺是二坑,嘉興煤礦就是在基隆路的大慶宮。

【王舉人】

在福德街及虎林口街的交接處,清朝光緒年間出現了一位,當時的地名叫作旗桿厝,因為有人考上舉人朝廷就會立一枝旗桿。

【陳秀才】

名為陳自新,自小喜愛讀書,雖為農家子弟,在長輩支持及兄弟供養下,非常用功讀書,不負家人期望,到臺南府考取秀才,「陳厝」建厝期間適逢考取秀才,正廳才得以建翹脊。

【詹振】

西元1895年日本人正式統治臺灣,詹振錫口人,與陳秋菊、簡大獅等抗日義軍配合其他志士,在芝山岩抗日事件發生的同一天,在此地發動殺日本人的抗日行動。詹振卻因此被日本人說成土匪,然此種反抗異族統治的精神,實可做為臺灣民族精神的代表(詹振抗日遺址位於松山車站)。

【鄭水元】

鄭宅的主人叫鄭水元,日據時代臺北工業學校畢業後從事過開礦的工作,光復後曾擔任第一任松山區區長及市議員,這棟房約建於民國廿年左右,年代距今應有六、七十年以上的歷史,而此棟建築的特色是草綠色的外觀,屬於中西合併的建築風格,且保有濃厚的東洋風味,充份顯示出當時士紳的生活水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信義區團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